园区新闻
新修正的《安全生产法》今年12月份实施,安全生产在保平安的同时,还是潜在上万亿元的大市场。
29日,中国第四届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在铜山举行,106家全国各地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中国矿山物联网协同创新联盟。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杨元元表示,安全生产对设备需求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加强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含量,打造智慧安全“恰逢其时”。
“智慧眼”,两人看管整个矿
一个笔记本大小的方盒子其貌不扬,却是一个接入分站,可以传输信号把井下矿工定位在5米内。江苏中矿创慧信息科技公司展示的“井下无线精确人员定位系统”,是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的一大成果,拥有22项发明专利。该公司总经理赵政宁告诉记者,井下每隔100米安装一个接入分站,就像装了智慧眼。“矿工在井上调度室系统里显示为一个个圆点,他们的移动轨迹都看得清清楚楚,两三个调度人员就能看管整个矿。”赵政宁给记者演示,点击圆点,矿工的名字、班组等信息都显示出来。
记者注意到,手机模样的设备是每个矿工必备的接收终端,调度员发送指令,矿工便可收到,而这个终端里还存有“我要升井”、“采掘面有问题”等20条信息,矿工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反馈。赵政宁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已在利国铁矿应用该系统,收入2000多万元。
“矿山物联网创新联盟把产学研力量集中,建起紧密型创新平台,会带动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说,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对于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10万矿山呼唤平安
中国矿业大学统计显示,全国近10万处矿山,煤矿1.3万处,非煤矿山8.5万处,有数百万矿工。国家安监总局公布数据,去年仅煤矿死亡矿工1067人,今年以来死亡777人,而非煤矿山近年的死亡人数也在800人左右。去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0.3以下,但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0倍,其中安全科技和装备监测水平不高是重要因素。
“大型煤矿的安全设备基本能保证,中小煤矿往往跟不上。”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表示,全国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煤矿有50处,而年产少于9万吨的小煤矿有7500处。“有些设备能在大煤矿用,小煤矿却未必用得来,不是简单做个‘缩小版’设备就行的,大量的需求,需要不断研发满足。”
徐州中部矿山设备公司经理孙旭告诉记者,这个产业里商机不少,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需求。他们公司仅仅盯着煤炭运输皮带,每年收益2000万。“皮带有时会断裂,堵塞巷道,还可能伤人,我们做保护装置,一旦断裂就能及时发现,让皮带设备停止运行。”
万亿元产业等待深挖
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在此次创新联盟中被选为理事长,在他看来,换个视角看安全生产,把它打造成产业,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这样的感悟,源自铜山在安全产业中尝到了甜头。2011年6月,位于铜山的徐州国家高新区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了安全科技产业园,依托既有的科技、机械装备优势,吸纳了数十家相关创新研发机构,迅速奠定了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基础,目前园区产值已超过500亿元。举办了四届的中国安全科技产业创新会从去年起,把永久会址定在了铜山,奠定了其“中国安全谷”的地位。铜山的实践,对于传统工业地区的转型发展和安全产业的打造,无疑提供了鲜活样本。
安全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目前,全国安全产业企业有1500多家,年销售收入2066亿元。江苏企业以140亿元,排名全国各省份第六位,不过与排名第一的浙江相比,不足一半。放眼国际,我国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仅占GDP的0.7%,而发达国家高达3%以上。
除了矿山安全,包括工业安全防护、安全监控检测、应急避险装备,还有劳动防护用品、安全评估咨询等都有很大市场空间。预计到2020年以后,我国安全产业从起步期进入成熟期,将形成每年万亿元的市场。
“国家对安全生产会更加重视。企业只有深挖一铲坚持创新,才能赢得更大市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吕敬民说。